为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称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产业持续发展动能,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软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赋能、赋值、赋智作用,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把握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契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加速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深化融合应用,加快迈向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把软件产业培育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注重市场化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龙头带动,产业集聚。聚焦工业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软件等领域,大力引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引导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约发展,打造重点产业园区。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促进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成功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打造2个中国软件名园、1个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软件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培育软件业务收入100亿级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1亿元以上企业200家,打造知名软件品牌10个,“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件数年均增速约30%,成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重点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软件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5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
二、重点方向
(一)工业软件。立足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应用,着力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软件企业聚集高地。
专栏1 工业软件研发应用
积极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ERP)等高端工业软件和应用解决方案,着力突破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工业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和产品。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研发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大力推进工业软件交易平台和质量保障平台建设。 |
(二)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行业应用软件和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加大行业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业应用软件中的融合应用。
专栏2 行业应用软件创新发展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面向政府服务、健康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需求,加强智能化软件产品和技术研发、推广。围绕疫情防控,大力发展医疗管理、综合管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培训、物流运输等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围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智能农业控制系统、农业物联网等。支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智能仓储平台体系、物流装备嵌入式软件等研发应用。培育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发展基于软件与互联网的分享经济服务新业态。 |
(三)信息技术服务。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微服务、智能服务等服务模式,加快发展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的位置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新型高清视频通信网络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VR)等在线运营服务,加快培育面向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技术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
专栏3 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跃升
支持提升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开发、技术测试、数据处理、远程运维、质量保障等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多行业的知识库。支持重点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VR和增强现实(AR)等领域,提升容器、开发运营一体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发展网络众包服务、O2O融合等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支持企业加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新型服务业务。支持企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转型,研发综合型应用解决方案。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外包服务。 |
(四)自主基础软件。布局发展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系统软件和基础软件。推动基于自主技术和产品体系的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应用推广。加快研发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软件开源社区建立发展,培育软件开源良性环境。
专栏4 自主软件重点突破
支持大型企业、产业联盟等参与软件重点项目,着力突破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核心技术。围绕推动国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发展,支持基于鲲鹏、龙芯、飞腾、兆芯等芯片架构的国产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积极打造软硬件产业链生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加解密、鉴别认证、安全检测评估、安全防护等方面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化能力。 |
(五)新兴软件。着眼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软件产品和小程序、快应用等轻量化移动互联网平台。支持平台型产业、平台型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5 软件新技术产业化
加快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积极构建大数据产业体系,加快大数据在重点行业领域、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各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运行支撑软件平台开放应用。加快发展车联网、北斗导航等新型应用,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软件技术及应用平台发展。积极研发5G应用相关软件,探索构建基于5G技术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平台体系。 |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软件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提升应用软件研发水平,形成完备的生态服务体系。加强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下的大规模并行分析、量子通信、VR/AR/MR、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研究。支持企业深化与软件领域高端智库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加强产业共性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工业控制系统、社会公共安全等研发一批关键网络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
专栏6 软件和信息技术创新
依托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与产品研发,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加强重庆市软件测评中心、重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测试中心等机构技术能力建设,提升自主软件产品质量和性能。支持利用量子安全通信技术发展安全通信。 |
(二)提高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水平。强化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工业控制基础软件平台、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监测监控等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升制造业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能力。鼓励制造企业、软件企业联合成立细分行业工业软件联盟,加强工业软件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业互联网第三方服务、行业通用工业技术软件化等平台,建立覆盖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平台。
专栏7 工业软件研发能力提升
面向汽摩、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计算机辅助分析(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工业自动化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等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软件企业联合工业企业建设基础共性软件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新型工业APP库,以及行业通用工业APP、微服务资源池及测试平台,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构建工业技术软件体系。鼓励大型制造企业联合软件企业成立重点制造业领域工业软件工程实验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5G相关软件与工业AR、工厂无线自动化控制、云化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融合应用,支撑智能改造开展。积极推动建设工业软件交易平台。 |
(三)促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创建“名城、名园”,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以主城区为核心,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软件产业集约发展水平。支持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高新区软件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中国智谷重庆软件园等园区服务国家战略,力争在软件细分行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加强市级软件产业园建设,引导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向软件产业园集聚。支持区县整合资源集约发展软件产业。
专栏8 软件园区建设发展
支持区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创建市级软件产业园,并依托市级软件产业园创建国家级试点示范。支持渝中大力发展区块链,依托重庆市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创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支持北碚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支持合川建设信息安全产业城,依托重庆市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支持万州、涪陵、永川等区县发展VR、数字媒体、云服务、数据服务、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项目,九龙坡、大渡口、沙坪坝、巴南、垫江等区县发展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名软件园区合作交流,促进产业互动发展。 |
(四)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培育“名企、名品”,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依托重点软件企业打造一批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知名软件产品。围绕软件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引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的龙头型企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成长型企业,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创新型企业。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承担政府、企业信息化项目以及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以及大型企业剥离信息化部门等方式组建大型软件企业。鼓励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各类政策支持软件企业发展壮大。
专栏9 重点企业培育壮大
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全市重点软件企业培育库,成功培育一批“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成长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行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及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抓住疫情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新机遇,重点培育一批健康医疗、远程管理、大数据服务类软件企业。建立重庆市重点软件产品培育库,逐步将入库产品培育成软件名品,探索建设重庆市软件名品展示中心。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剥离信息化部门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大型软件企业。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完善海外运营机构、研发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境外合作园区。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外向型业务,打造国际品牌。 |
(五)深入推进融合创新发展。围绕“智造重镇”建设,支持软件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软件技术开展智能化改造,提高软件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制造实施中的应用比例。围绕“智慧名城”建设,加速推进软件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面向重点领域应用需求,大力发展关键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场景。强化软件技术在疫情防控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提升全市疫情防控水平。创新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形成平台、数据、应用服务、安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发展5G、多制式融合通信网络等信息服务。
专栏10 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创新
加强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应用,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发展。加大医疗作业辅导、医疗设备运行、体征状态检测防护、公共信息收集、疫情信息大数据分析等疫情相关软件研发和应用。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政物联、交通物流、工业物联等应用场景感知设施软件产品和技术研发应用。围绕5G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和“5G+4K/8K超高清视频”的视频摄录、网络传输、视频终端等创新研发与应用,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维护及运营支撑软件。利用5G等新技术发展高清直播、超高清视频以及云VR/AR等信息服务。面向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智慧能源等领域,研发一批软件平台和系统方案,开展一批信息服务融合示范项目。支持企业发展在线交易、智慧商业、跨境电商、软件开发云等数字经济软件平台以及嵌入式软件、平台软件。 |
(六)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体系。加强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等参与或主导标准制修订。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或商标、软件著作权,开展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等认证及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支持开源社区建设。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开展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健全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搭建国际交流展示平台,鼓励高校、协会、学会、联盟等联合软件企业开展行业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发展氛围。
专栏11 产业生态体系构建
加强重庆市软件测评中心、重庆市软件开发云平台、重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测试中心、重庆区块链测试中心等能力建设,提升软件研发服务能力。组建软件领域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标准制修订。支持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展示平台等建设,引进培育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融资服务等机构,提升第三方专业服务能力。成立信息技术国际合作、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技术标准研发应用等产业联盟。依托智博会等平台吸引产业链重点企业来渝发展,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高校、重点企业、相关协会等开展行业论坛、峰会等,搭建企业与人才对接平台,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
(七)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依托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特别是重庆英才计划,加大中高端软件人才引进力度,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在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社保医疗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高校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高层次软件人才。对大中专院校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渝就业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优先享受公租房等政策。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强化示范带动,打造一批软件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激发人才活力。建立软件人才交流平台,强化产业人才对接。
专栏12 软件人才引进培养
围绕全市软件产业发展方向,瞄准海内外资源,引进一批架构设计师、系统分析师、资深专业技术人员等中高端人才,以及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强化软件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中高级人才。支持知名软件企业联合市内高校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学院,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社会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支持社会机构等开展职业培训,对符合要求的,积极将其打造成为重庆市软件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支持企业采取技术入股、期权、股权和业绩分配等方式激励人才。鼓励区县将软件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人才引育政策范围。 |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在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安排软件产业发展资金,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各类投资基金等向软件产业倾斜,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软件产业园建设、重点企业发展、产业生态打造、软件人才培养等。优先支持在实施智能化改造中采购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超过采购总量30%以上的市内重点工业企业。严格落实国家针对软件企业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购买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比例。探索建立软件首版次保险补偿机制。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软硬”并重,推动形成齐抓共管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着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激发软件产业领域市场主体活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软件正版化。支持建设以软件园为主的楼宇产业园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经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后可按工业用地性质供地。鼓励利用闲置楼宇、闲置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等资源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项目,相关区县可在租金、水电、网络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世界IT百强和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互联网百强”等企业为招商重点,引进一批软件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品牌企业来渝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探索建立软件产业重大招商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强化招商服务,积极为重点软件招商项目提供“一对一”和“一站式”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四)注重工作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促进全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市经济信息委统筹负责全市软件产业发展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软件产业园认定管理、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等配套文件,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统计监测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各区县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及时报送行业统计监测情况。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